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实施所谓的“对等关税”计划,美国直接掀翻国际自由贸易的规则和体系,开启了对全世界的贸易霸凌。明眼人都能看出,美国针对的首要目标就是中国,因为中国长期是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并且现在综合国力稳稳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这些都是美国不愿意接受的。然而,中美双边的贸易结构是在原有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中逐渐形成的,是双方公正公平自由贸易形成的结果,根本不存在强买强卖的情况。如果说中美贸易结构失衡,最大的问题也是美国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而不应该把责任归咎于中国。
但是在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认知中,任何国家对美有贸易顺差就是“不公平”的,他将不惜用破坏规则和非理性的手段加以“纠正”。特朗普在自己第一任任期的时候就开启了对中国的贸易战,两次向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关税,分别是:2018年7月6日起,宣布对源自中国的34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2019年5月9日,宣布提供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25%。在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征收34%的“对等关税”。由于之前美国已经对中国商品普遍征收了20%的关税,两项关税叠加,使得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面临的总关税税率达到54%。
中国政府在4月4日宣布对美国进行反制,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4月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如果中方在4月8日前不撤回对美国34%的关税反制措施,那么美国将从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再额外加征50%的关税。这样,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将面临高达104%的关税税率。美东时间2025年4月9日,特朗普再次宣布将中国商品关税从原本的104%提升至125%,同时宣布对寻求谈判的超75个国家和地区暂停加征关税。众所周知,在资讯和信息高度透明化的今日,没有正常商业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利润率,因此54%和100%的性质是一样的,都将导致中美双方贸易和经济联系脱钩断链。
在这样的形势下,将对中国物流服务企业、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企业造成哪些影响?为此,记者向几位企业界的专家咨询,均未在短期内得到反馈。对此,我们都能够理解,尽管大家对关税战有一定心理准备,但是美国推出如此非理性破坏性政策还是超出大部分人预期的,相信各个企业内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应对方案,中美双方的贸易伙伴也一定正在紧急进行各种磋商和沟通。这样的时刻,不管是企业还是业内专家也确实难以针对突然爆发的关税大战拿出确定性的意见或应对策略。因此,我们尝试通过对已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对物流服务企业和物流装备技术企业的应对和发展做一番推演,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推导一下关税战对物流服务企业的影响。关税大战必然导致贸易整体成本大幅度增加。在整个贸易商业运作链条中,强势方必然会尝试将成本转移出去,有可能转移给制造商,有可能转移给消费者,也有可能转移给物流服务商。因此,有可能造成物流服务商利润下降。还有,由于关税税率的大幅度变化,必然也会导致相关商品运输需求量出现变化,货运时间要求出现变化,这都要求物流服务商要对运输线路、运输班次进行调整,由此就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还有,关税战也会导致企业在进口报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增加。当然,这些成本是否需要物流服务商承担需要看委托方与物流服务商签订的具体合同条款。一些短期的物流运输服务,合同条款相对对物流服务商有利,物流服务商可以通过涨价抵消增加的成本。但是,有些大型贸易商与物流服务企业签订了长期服务合同,一般会锁定物流服务的价格。这种情况下,物流服务商只能自行解决和消化上涨的成本。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关税战对物流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的影响。我们了解,很多中国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建立了全球化的销售网络和制造网络,其中北美地区也是中国企业销售和出口的重要地区之一。此次美国对中国大幅度加征关税,必然影响中国物流设备向美国的出口和销售。以工业车辆为例,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会员单位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机动工业车辆全年销量达到1,285,535台,出口机动工业车辆共480,514台,其中出口到美洲的机动工业车辆为111,371台,这还是我国自主品牌叉车的销售情况。此外,该协会还统计到会员单位2024年生产贴牌机动工业车辆261,238台。一般我国制造企业生产贴牌产品主要是为国外品牌商生产,也主要在国外市场销售,因此这部分也可以统计都按外销产品中去。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的披露数据中我们没有看到具体销售到美国的工业车辆数据,但是之前有证券公司的研究报道统计,中国叉车出口到美国的占比大概占总出口额的22%。由此我们粗略推断,中国2024年销售到美国的机动工业车辆至少应该达到10万+的数量级。如今,随着美国对中国征收超高关税,这部分市场(美国市场)大概率要归零。由此可见,在海外市场销售方面,中国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将面临较大压力。
我们再从进口的角度看看对中国物流装备企业的冲击。前些年,中国物流装备的一个短板就是核心零部件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这其中就有很多供应商来自美国。例如美国的芯片大厂商,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英特尔、高通,还有主要应用于工业市场的德州仪器(TI)。在电机和自动化领域,美国的通用电气(GE)、艾默生(Emerson)、罗克韦尔自动化(Rockwell Automation)都是全球知名的电机和自动化核心部件的供应商。在传感器领域,美国拥有霍尼韦尔(Honeywell)、德州仪器(TI)、邦纳(Banner)等知名厂商。当时我国很多机械设备中的核心部件都使用的是来自欧美厂商的产品。而恰恰是在2018开始的贸易战和2019年的全球疫情,使得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开始重视产业链安全的问题,开始推动供应链再造和国产化替代,由此使得我国的生产制造产业更具韧性。目前,我国在可以完成自主生产和供应成熟制程的芯片产品;在伺服电机制造领域已经拥有包括汇川技术、华中数控、雷赛智能等众多厂家;在传感器领域中国电科、华工科技、中航电测等中国企业都能够提供技术领先、性能优异的产品,应用与中国工业的各个领域。由此我们推断,美国厂家提供的核心零部件产品将断供中国市场,或者大幅提高价格,中国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应该能够很快找到替代产品和方案,不会对中国厂家的制造生产造成大的影响。
经以上推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物流服务商和中国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在市场销售方面确实将面临较大挑战,但是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生产能力受到的影响应该较小。因此,面对关税大战、中美脱钩,中国物流企业更应该在销售端拓展和发力。中国企业应该着力拓展与中国关系“友好”的市场,例如俄罗斯市场、东盟市场、金砖国家市场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开拓这些市场,相信国家和地方政府会及时出台各种引导和支持政策,我国相关主管部门也会积极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领域的协调与磋商。当然,我们必须要警惕由于美国搅乱国际贸易体系可能带来的关税混战,一些摇摆国家出于转移关税战成本或者受制于美国威胁的情况下,也可能对我国发起关税战,由此,我们国家和企业都要有充分的预案和准备。
除了拓展其他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启动国内市场。目前,国家已经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大战略。因此,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尤其是物流装备制造业必须要重视国内市场的再拓展。在最近的几年,我们已经看到若干之前主要经营海外市场的企业也开始耕作国内市场。当然,挖掘国内市场不能只去抢存量市场。因为目前我国物流服务和物流装备应用市场的容量还是有限的。这并不是因为没有需求潜力,而恰恰是因为需求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尤其是物流技术和装备领域,一方面“传统”厂商经营规模放缓甚至停滞,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新兴厂家不断涌入这个市场,在一些全新的细分市场开拓,创造和满足新的需求。由此可见,在市场需求引导下进行新一轮技术创新,是国内企业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必然选择。